『标题重复』2023年英杰电气研究报告:工业电源龙头稳中求进,充电桩、储能多点开花

2023-08-18 17:16:24 来源:中信证券
工业电源龙头,光伏、半导体、充电桩业务并进

工业电源领域龙头,股权结构稳定

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6 年,2020 年公司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是专业 的工业电源设计及制造企业。2005 年公司研发出全数字单晶硅直流电源系列产品,从单 晶硅片电源切入光伏产业链;2008 年公司先后推出 9 对棒、12 对棒多晶硅还原炉电源。 2012 年美国、欧盟相继对光伏行业进行双反制裁,公司进行业务转型。2015 年公司研发 出国内首台专用于 LED 外延片生产设备的 PD 系列编程直流电源,2017 年大批量生产实 现进口替代,并成为中微半导体 MOCVD 特种电源产品的国内供应商,切入半导体设备电 源领域。公司于 2016 年设立全资子公司“四川蔚宇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进入充电桩行业, 后又于 2017 年设立全资子公司晨冉科技、2022 年设立全资子公司重庆随时充,继续在充 电桩行业布局。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管理层成立至今未出现重大变动。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 王军、周英怀,分别持有公司 34.31%、33.8%的股份,实控人有着丰富的自动化行业从 业经验。公司治理水平优秀,2020、2021 连续两年获评深交所上市公司披露质量评定 A 级。公司管理团队人员稳定,从业经验丰富,员工职业发展和培训体系完善。


(资料图片)

公司拥有三个全资子公司,和一个参股子公司,充电桩业务通过子公司蔚宇电气开展。 蔚宇电气设立于 2016 年,主要经营范围围绕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研发和充电桩的 制造,其中出口业务占蔚宇电气 60%左右的营收,主要针对欧盟国家、美国的经销商进行 销售,以交流充电桩为主。晨冉科技设立于 2017 年,主要作为研发基地为公司技术中心 引进人才。重庆随时充设立于 2022 年,业务含充电桩销售、新能源整车销售,主要专注 于公司的新能源市场拓展。2021 年 12 月公司购买深圳晨戈 91.16%股权,同样作为公司 的研发基地。

光伏电源起家,半导体电源、充电桩业务发展前景可观

公司主要从事功率控制电源、特种电源为代表的工业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产品下游行业主要包括光伏、半导体、冶金玻纤等。具体来看,功率控制装置是一种以晶 闸管、IGBT 等电力电子功率器件为基础,以智能数字控制电路为核心的电源功率控制装 置。公司功率控制电源的主要产品应用在光伏、半导体等电子材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 其他行业。其中光伏产品以多晶硅料电源和单晶硅片电源为主,顺应 N 型电池技术发展,公司积极投入研发推动 TOPCon、HJT 相关设备配套电源系统研发。特种电源是为特殊用 电设备供电专门设计制造的电源,其技术指标要求不同于通用电源。公司特种电源的主要 产品应用在半导体、科研院所、激光等行业。其中半导体行业的主要产品是 LED 外延片生 产设备配套电源。

受益于光伏行业的大力扩产,公司积极拓展相关产品研发和销售,光伏行业营收占比 始终维持高位。2022 年公司光伏/半导体/冶金玻纤类收入占比分别为 47.8%/15.2%/30.1%。 分产品来看,充电桩业务近年来取得明显突破,2022 年全年公司充电桩业务营收达到 8600 万元,占比达到 6.7%。

工业电源平台型公司,深度绑定下游核心龙头客户。经过多年发展,公司与国内光伏、 泛半导体、冶金、蓝宝石、玻璃玻纤等领域的主要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光伏行业,公司依托自有核心技术,陆续开发了单晶炉电源、铸锭炉电源、硅芯炉电源、多晶硅 还原炉电源等高端功率控制设备,先后进入晶盛机电、双良节能、京运通、连城数控等核 心供应链体系。在钢铁冶金行业,公司提供整套先进的电源系统解决方案,为宝武、首钢、 柳钢、沙钢等诸多行业巨头提供高效、清洁、优质的电源产品和服务,助力钢铁冶金产业 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泛半导体领域,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跟踪和研发投入,在 2015 年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专用于 LED 外延片生产设备的 PD 系列编程直流电源,2017 年开 始大批量生产并实现进口替代,目前公司已成为中微半导体重要的配套设备供应商,提供 其 MOCVD 设备配套特种电源产品。此外,公司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如西门子、ABB、 施耐德、GE 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好评,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收入快速增长,新业务持续放量

顺应光伏行业装机增长和技术进步,公司业绩迎来高增。2016-2022 年,公司营业收 入从 1.74 亿增长至 12.83 亿元,对应 CAGR 约 30.6%,净利润从 0.34 亿增长至 3.39 亿 元,对应 CAGR 约 46.7%。2022 年光伏行业下游硅料、硅片厂商持续积极扩产,公司凭 借在光伏设备配套电源领域较高的市占率,订单维持大幅增长,公司积极推动新材料、新 能源、新装备行业拓展,在泛半导体领域同样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盈利水平维持高位,泛半导体业务毛利率稳中有升。2022 年全年,公司综合毛利率 达到 39.1%,近年来公司毛利率整体保持稳定,2019-2021 年分别为 42.5%/41.6%/42.2%。 2022 年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叠加新玩家进入,光伏设备配套电源领域竞争趋于紧张,公 司适当降低光伏相关产品价格保障订单持续增长,公司光伏板块毛利率在 2022 年小幅下 滑 8.0pcts 至 31.4%。反观公司泛半导体业务中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快速提升,带动半导体 业务毛利率维持相对高位,2021-22 年公司泛半导体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50.9%/49.6%。

费用管控优势凸显,持续研发投入推动产品矩阵完善。尽管公司毛利率有所下滑,但 凭借优秀的费用管控能力,公司费用率持续优化,推动净利率水平不降反升,2022 年公 司净利率提升 2.6pcts 至 27.0%,其中规模优势带来销售和管理费用率的稳定下降,两者 分别较 2021年全年下降 1.8pcts和 1.1pcts至 4.1%和 3.4%,公司持续推动管理结构优化, 维持较高盈利水平。持续的研发投入巩固公司产品竞争优势,丰富产品矩阵,2015-2022 年,公司研发支出从 0.12 亿增长至 0.69 亿元,对应 CAGR 约 28.4%,研发费用率始终维 持在 5%以上,高研发支出将支撑公司未来新产品的持续拓展,研发投入主要投向 PCS 储 能变流器、半导体电源系统、充电桩等产品。

顺应光伏行业扩产,电源配套需求激增

光伏平价时代,全球新增装机有望超预期

光伏行业平价上网进程加速,经济性驱动光伏内生快速增长。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 (IRENA)数据,2010-2021 年全球光伏加权平均度电成本由 0.381 美元/kWh 下降至0.057 美元/kWh,降幅高达 85%,年均降幅 17%,是度电成本(LCOE)下降最快的能源 品种。此外,2021 年 6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 2021 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 项的通知》,提出 2021 年起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 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在等效利用 小时数在 1000-1800h 的范围内,2021 年国内地面电站 LCOE 在 0.21-0.37 元/kWh 之间, 分布式电站 LCOE 在 0.19-0.33 元/kWh,成本有望持续下行。

光伏成本显著下降,项目投资收益率大幅提升。硅料价格下行直接带动光伏中游制造 环节成本回落,光伏组件价格与硅料价格形成联动下降。目前国内主流 PERC 组件价格已 落至 1.25-1.30 元/W,后续仍有进一步回落空间,但亦逐步阶段性触底。在当前价格下, 按照多数光伏电站 10%的配储比例、2.5h 左右的备电时长测算,光伏项目 IRR 已基本可 实现 8.5%以上,收益率较过去两年实现明显提升。

光伏装机有望延续高增长,产业链下半年景气度有望进一步回升。在政策支持和经济 性提升的共振下,我们预计光伏装机有望持续快速增长,2023 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达 350GW 以上,2024 年预计将超过 440GW,其中 2023-24 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有望达到 160/200GW 以上。

光伏产业链由三大环节组成,分别为:上游硅料和硅片,中游电池片和下游组件,以 及最终端的光伏电站。硅矿加工成为冶金级工业硅再制成多晶硅材料,而后多晶硅材料的 供应商将多晶硅料供给给硅片厂,硅片厂可制成单晶硅棒/片或多晶硅棒/片,而后提供给 电池厂制成光伏电池和光伏电池组件,最后可将组件整合安装最终装机上网。公司目前主 要从事上游多晶硅还原炉、直拉单晶炉以及电池片设备相关的配套电源系统的销售业务。

光伏行业维持高景气,硅料扩产推动配套电源需求快速增长

稳态价格下硅料企业仍维持较高收益,行业扩产持续推进 ,龙头企业引领产能扩张,品质、成本及规模优势有望持续巩固。多晶硅料是光伏产业 链中技术、资金比例最高,同时扩产周期最长的环节(18 个月),近年来随着光伏装机需 求的高速增长,产业链上游硅料环节出现长时间供不应求的情况,导致硅料价格高企,进 而推动组件价格上行,地面电站收益率下滑,影响过去两年光伏装机增长,在融资环境改 善和高盈利的驱动下,国内多晶硅行业进入扩产高峰期。随着新增硅料产能的逐步释放, 预计将带动硅料相关设备电源的业绩持续兑现。

硅料产能逐步释放,预计 2023/24 年末名义产能将分别达到 220/380 万吨。根据有色 金属协会硅业分会统计,并结合主要厂商扩产节奏,我们测算截止 2023Q2 全球硅料名义 产能达到 142.7 万吨,进入 Q3 随着宝丰能源、东立光伏等企业的扩产项目相继点火开工, 预计 2023/24 年末全球多晶硅料名义产能将达到 220/380 万吨。

硅料生产核心配套设备,深度绑定下游客户

改良西门子法仍是目前多晶硅生产主流且成熟的工艺,还原炉作为改良西门子法的核 心设备,其价值量占多晶硅生产设备的 40%以上。一般来说,国内万吨级多晶硅生产线设 备投资成本约为 1 亿元/千吨,生产工序包括制氢、氯化氢合成、三氯氢硅合成、三氯氢硅 精馏提成、还原、产品破碎整理、尾气回收、冷氢化八个步骤。生产设备主要包括氯化氢 合成炉、三氯氢硅沸腾床加压合成炉、三氯氢硅水解凝胶处理系统等,核心设备多晶硅还 原炉价值约为 5000-6000 万元/吨,2022 年国内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厂商占比 仍超过 90%。

深耕硅料环节相关设备配套电源多年,绑定下游核心客户护城河优势明显。在硅料领 域,公司目前市占率超过 70%,合作客户既包括以双良节能、东方电热等为代表的多晶硅 还原炉企业,同时产品触达终端客户,与上游新特能源、通威股份等硅料厂商保持稳定紧 密合作。2008 年,公司首次推出“12 对棒多晶硅还原炉电源”,过去十余年时间里,公司 先后研发并交付 36 对棒、40 对棒、48 对棒多晶硅还原炉电源设备。目前公司在硅料设备 领域具备绝对的龙头地位,市占率超过 70%,行业内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大全能源,但 大全能源电源系统多为自供。

预计到 2024 年底我国多晶硅料产能将接近 370 万吨,其中 2023、2024 年国内新增 硅料产能预计将分别达到 100/160 万吨,对应硅料配套电源市场规模 35 亿元。2021 年以 来,先后多家硅料企业宣布未来 3-5 年扩产计划,多晶硅作为光伏上游重要原料,投产周 期普遍超过 18 个月,根据我们梳理的各公司公告的扩产计划,预计 2022-2024 年此轮大 幅扩张将陆续投产,总规模有望接近 370 万吨,根据我们测算,当前每万吨多晶硅产能对 应多晶硅还原炉电源设备价值约为 1300 万元(每万吨约 15-16 台电源设备,单台设备价 值 20 万左右),预计未来两年硅料端电源市场规模将超过 30 亿元。

大尺寸硅片渗透提速,高端拉晶设备提升电源替换需求

大尺寸硅片升级加快,公司硅片电源市占率维持高位。大尺寸硅片有效降低度电成本, 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大型化趋势明确,尺寸加速升级。大尺寸硅片可以有效降低产业链成 本,提高组件单串功率,降低非硅成本和光伏系统 BOS 成本,驱动光伏组件功率迈入 6.0+ (600W+)时代。更大的截面尺寸意味着更低的能耗和单位时间产出更高的电池额组件功 率,从而摊薄生产成本和其他相关成本(包括折旧、单位能耗等)。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 会 CPIA 数据,2022 年 166mm 尺寸硅片占比由 2021 年的 36%降至 15.5%,且未来市场 占比预计将进一步下滑;2022 年 182mm 和 210mm 的大尺寸硅片占比从 2021 年的 45% 迅速增长至 82.8%,未来大尺寸占比预计仍将快速扩大,预计到 2025 年 182mm 及以上 的大尺寸硅片占比将超过 95%,小尺寸硅片将会逐渐淘汰。公司深耕光伏硅片行业多年, 与下游晶盛机电、连城数控等单晶炉龙头公司保持稳定深度合作,作为率先实现国产替代 的国内电源厂商,英杰电气目前在硅片电源市场市占率超过 75%,龙头地位稳固。

单晶硅片环节迎来扩产潮,带来相关电源需求提升。在大尺寸升级加快、行业技术及 成本曲线趋于扁平化的情况下,2022 年单晶硅片环节迎来加速扩产潮。2022 年底单晶硅 棒产能较 2021 年底增长超 240GW,传统硅片企业隆基、中环拉晶产能超 100GW,而以 高景、双良为代表的新玩家后发优势明显,同样以较快的速度提升产能。在 2022 年的涨 价潮中,部分企业加快垂直一体化布局,以增加硅片供给量,根据我们统计的各硅片企业 公告的扩产计划,2023 年我国单晶硅棒规划产能将超 550GW,预计 2023 年底新增硅片 产能将接近 300GW。

单晶硅片扩产利好直拉单晶炉和对应电源设备,低氧单晶炉有望加速替代。目前市场 上主流硅片厂商使用 1600 型直拉单晶炉,随着 N 型电池渗透率的快速提升,近期晶盛机 电、松瓷机电、连城数控均推出氧含量更低的低氧炉,以适配 N 型硅片更低氧含量的需求, 预计未来几年低氧炉有望迎来规模化应用。根据我们测算,单 GW 单晶硅片产能对应单晶 炉 65-70 台,相应电源设备需求同样在 65-70 台左右,目前单台单晶炉电源设备价值量约 5 万元,预计 2023-24 年我国单晶炉电源总需求在 17 亿元左右。

新型电池片技术加速布局,公司切入电源设备空间广阔

N 型电池有望成为电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N 型硅片具有更高的纯度、更低氧 含量,可用于生产 N 型电池,如 TOPCon 和 HJT 电池。N 型电池具有更高的光电转化率, 目前我国 N 型 TOPCon、HJT 的实验室最高转换效率已分别达到 26.4%/26.81%,根据 CPIA 数据,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指标将分别达到 25.6%和 26.0%。技术增效是光伏长期 降本的根本路径,今年以来随着以 TOPCon 为代表的新型高效电池技术进入规模化推广应 用,这一进程迎来再次加速,我们预计 2023-25 年 TOPCon 电池渗透率将分别达到 30%/ 50%/69%。

新型电池技术百花齐放,TOPCon 产业化领先。P 型 PERC 电池目前量产效率已达 23.5%左右,逐步接近理论效率上限。TOPCon 电池作为 PERC 电池的技术升级,在未来 3-5 年预计将成为主流技术,且通过多种技术路线的进一步融合优化,有望具备长期竞争 优势。 HJT 电池转换效率持续提升,核心工艺流程简单,多种路径可实现降本,初步具备规 模量产基础。相比 TOPCon,HJT 工艺更加简洁,在核心工艺上,PERC 电池需要 8 道, TOPCon 电池需要 10 道,但 HJT 核心工艺段只需要 4 道,制绒清洗、非晶硅薄膜沉积、 TCO 薄膜沉积、电极金属化四个步骤,分别对应制绒清洗、PECVD、PVD/RPD、丝印/ 电镀四道工艺设备。尽管工艺流程简单,但由于量产化规模较少,导致设备单 GW 投资约为 TOPCon 电池的 1.9 倍,其中电源设备亟待国产化以降低设备投资成本,此外,银包铜 +0BB 技术,薄片化进度同样决定 HJT 电池的降本节奏。

“TOPCon+HJT”双线扩产,国产设备空间广阔。根据各企业已公布的扩产情况和 规划,截止 2023Q1,市场已投产 TOPCon 产能超过 130GW,2025 年前已披露总规划产 能超 400GW,不但包括头部主流厂商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大规模扩产,还 有聆达股份、沐邦高科、皇氏集团等新进入者强势切入。HJT 方面,华晟新能源、东方日 升、金刚玻璃、宝馨科技等企业聚焦 HJT 电池,根据我们统计,2025 年前已规划 HJT 电 池产能超 200GW。 电源设备价值量占比约 4%-5%,未来三年国产替代空间近 80 亿元。

电源在电池片生 产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程度影响薄膜沉积速度和均匀性、反应温度控制等指 标,在 TOPCon 电池制备工艺中,电源主要用于扩散和镀膜两个环节。而对于 HJT 电池, 射频电源则主要用在 PECVD/PVD/RPD 等设备,占设备成本比重近 5%,高端设备电源国 产化率相对较低,主要以 AE、Hottinger 为主,随着 N 型电池产能的逐步释放,我们判断 以英杰电气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将稳步推进国产替代。根据我们测算,TOPCon 电池生产工 艺镀膜+扩散设备投资在 1.2 亿元/GW 左右,对应电源价值约 480 万元/GW,HJT 电池单 GW 投资约 3.5 亿元,其中非晶硅薄膜沉积设备占近 50%,对应电源价值量约 700 万元/GW。 我们预计 2023-25 年 TOPCon 电池新增产能 350/400/650GW,对应电源市场规模 16.8/19.2/28.6 亿元;HJT 电池新增产能 40/100/150GW,对应电源市场规模 2.8/6.0/7.5 亿元。

半导体行业:布局前道电源设备,率先实现沉积设备电源出货

晶圆厂扩产拉动半导体设备需求,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超 1000 亿美元,中国成 为全球半导体设备第一市场。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 SEMI 数据,2022 年全球半导体 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1077 亿美元(YoY +5%),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市场规模为 280 亿 美元,跃居全球半导体设备第一市场。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电子组预计,2023 年中芯国 际、长鑫存储、华虹集团、长江存储等国内主流晶圆厂均为扩产主力,多个新厂区项目将 持续拉动国内设备市场需求。

薄膜沉积、光刻、刻蚀设备价值量占比最高。从晶圆厂内各工艺环节来看,薄膜沉积、 光刻、刻蚀设备是产线中总价值量最高的三类半导体设备。根据 Gartner 数据,2022 年薄 膜沉积、光刻、刻蚀设备市场规模分别为 1540/1160/1550 亿元,占比为 22%17%/22%。

薄膜沉积设备是半导体制造中的核心工艺,Mini-LED 行业发展打开 MOCVD 市场空 间。半导体镀膜设备细分种类众多,主要分为物理气相沉积技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 技术(CVD),常用的 CVD 设备包括 PECVD、LPCVD 等,PVD 设备则根据原理不用可 分为溅射 PVD 设备、蒸镀 PVD 设备等。2022 年全球薄膜沉积设备市场规模在 229 亿美 元,其中 PECVD、ALD、LPCVD 和 MOCVD 设备市场规模分别为 65/30/22/5 亿美元。

MOCVD 设备可用于 LED、功率器件等诸多领域,是 LED 芯片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设备 之一,受益于 Mini/Micro-LED、碳化硅市场的快速增长,MOCVD 设备有望投资有望保持 稳定。 刻蚀设备行业发展迈入进的阶段,先进制程加速 ICP 设备放量。刻蚀设备的发展推动 半导体技术的持续革新,对于产品的电学性能至关重要。刻蚀设备按照原理可分为湿法刻 蚀和干法刻蚀,其中干法刻蚀利用气体与等离子体技术对材料进行刻蚀。截至 2022 年末, 干法刻蚀占比超过 90%,其中电容性等离子体(CCP)和电感性等离子体(ICP)刻蚀设 备分别占据干法刻蚀设备的半壁江山。未来随着先进制程的不断发展,ICP 刻蚀设备需求 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

射频电源为等离子体设备的核心“卡脖子”环节,伴随国内半导体设备支出稳定增长, 有望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射频电源作为等离子体加工设备的核心部件,主要应用于半导体 制造过程中的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离子注入设备等,其中刻蚀设备的中的射频电源 技术壁垒较高,需要电源保证输出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对软件和硬件的研发实力要求极高, 因此目前仍以海外进口为主,主要厂商包括 AE、MKS 等。截至 2022 年末,国产射频电 源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应用占比仍不足 5%,预计随着国内半导体设备的快速发展,电源 厂商配套下游客户共同研发,持续推动国产化率,国产射频电源有望迎来加速放量。根据 富创精密招股书,在半导体设备的成本构成中,精密零部件的价值占比约 50%-55%,其 中电气类产品(射频电源、射频匹配器、远程等离子源、供电系统等)占比设备成本比例 约 10%-20%,占半导体设备市场的比例约 6%。

预计 2023-25 年国内射频电源市场规模将超 45 亿美元,全球市场空间接近 180 亿美 元。根据 SEMI 数据,多个市场的新兴应用支撑近年来半导体行业的大幅增长,但受制于 记忆和存储芯片的需求减弱,预计 2023 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总额将下滑 15.3%至 912 亿美元, 2024 年前段和后端市场将形成合力,推动设备市场总额增长 17.5%至 1072 亿美元。根据我们测算,其中薄膜沉积设备、刻蚀设备和离子注入设备等离子体加工设备 市场占比在 45%左右,对应全球射频电源市场规模在 2023-25 年将分别达到 53.4/62.7 /63.7 亿美元,国内设备市场份额有望维持在 25%以上水平,对应国内射频电源市场需求 13.9/16.3/16.5 亿美元,我们假设未来三年射频电源的国产化率分别为 10%/30%/50%,预 计将带来近 15 亿美元的国产射频电源需求。

充电桩:行业目前属于蓝海,公司技术投入参与行业洗牌期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保持较快增长,带动行业需求持续增长。根据 EV Tank 数据,2022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 1082.4 万台。结合该数据,我们测算截至 2022 年底 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 2500 万台。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的不断增长,用电 的需求增长较快,充电桩则是满足新能源汽车用电的配套基础设施之一,在发展初期,充 电桩在政策驱动下快速发展,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奠定基础,但当前依然不能完全满足新 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和技术的不断升级,充电桩和 充电站盈利有望迎来快速的发展。

国内需求高景气,基础设施仍有改善空间。截至 2022 年 12 月末,我国新能源汽车保 有量已经达到 1310 万辆。据中汽协预测,2023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 900 万辆,新 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量的充电基础设施需求。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2022 年,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加 159.3 万台,同比增速超过 100%。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存量车 桩比 2.5:1,2022 年增量车桩比约为 2.7:1,存量新能源汽车与公共桩比例约 7.1:1。 近年来充电桩建设情况持续改善,但是距离 2025 年车桩比达到 2:1 的政策目标和 1:1 远期理想状态仍有一定差距。

政策细化目标,顶层设计指引前进方向,推进公共充电桩建设直流化、大功率化。2023 年 2 月 3 日,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 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提出目标试点领域新增及更新公共领域 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 80%,新增公共领域标准桩(充电桩功率/60kW 折算)与公 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标准车)比例力争达到 1:1,这一系列举措有利于公共领域直 流充电桩建设大幅增加,甚至新增充电桩全面直流化。同时,《通知》对 180kW 以上的充 电桩的折算进行 1.1 倍系数调整,鼓励充电桩向大功率的方向发展。

海外公共领域充电桩建设落后,补足短板需求强烈。截至 2022 年底,欧洲(仅欧盟)、 美国的车(公共)桩比例分别达到了 12.7:1 和 23.1:1,公共充电桩数量过少,难以满 足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的需求。同时,欧美国家公共领域充电桩多为交流桩,即慢充桩, 截至 2022 年底,欧洲、美国的直流桩占公共充电桩的比例分别仅为 11%和 22%,考到直 流桩占比较少,欧美国家的公共充电桩实际服务能力要更低。

海外市场关注设备品质,盈利空间领先。海外市场往往高度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价值, 对于设备采购的初始敏感度较低,且竞争者相对有限,设备盈利能力较高。以电商平台为 例,国内 7-11kW 交流桩产品价格普遍为 2000-3000 元,而海外产品可以达到 500-700 美 元;另一方面,面向 B 端产品的毛利率也有直接体现,以优优绿能为例,外销毛利率可以 达到 40%以上,显著领先于国内 20%左右的毛利率水平。综合来看,海外市场在提供增 量空间的同时,具备更高的盈利能力,是国内企业寻求增长空间的重要路径。

结合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在技术进步和补足基础设施短板的双重诉求下,充电桩有望 在国内和海外快速开启成长空间。根据今年 2 月 14 日我们外发的报告《电力设备及新能 源行业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专题二:全球需求向上,充电桩开启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预计 到 2025 年国内市场充电桩设备将形成 777 亿元的增量市场空间。欧美市场补短板诉求强 烈,叠加政策的强力驱动,有望步入快速增长的转折点,迎来高速发展期。结合我们今年 7 月 2 日外发的《电新行业海外市场系列报告 1 &充电桩系列报告 3:海外充电桩星辰大海, 国内企业扬帆起航》中对于欧美市场的测算,进一步叠加日韩、东南亚、印度、澳洲等区域的市场需求也在快速体现,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充电桩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1200 亿元人民 币以上,国内外需求持续向好,行业加速发展。

技术优势叠加优质客户资源,深耕西南探索全国。公司全资子公司四川蔚宇电气责任 有限公司研发制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充电桩与工业电源技术同源,且技术标准更低。公 司作为工业电源领域龙头企业,切入充电桩领域无明显技术门槛。基于优势技术能力,公 司成功推出大功率快充等产品,拥抱公共充电桩直流化、大功率化进程。公司根植于四川, 与当地交通投资领域龙头国资企业蜀道集团达成合作供应充电桩产品,目前蜀道集团 25% 的服务区使用公司的充电桩产品,公司与优质大客户长期合作,构筑业绩持续成长的基石。 在维持大客户的同时,公司持续谋求国内其他区域开拓,有望逐步形成业绩增量。

率先完成海外标准认证,电商渠道实现初步突破,放量可期。国内充电桩企业拓展海 外市场往往需要面临标准认证和市场开拓两方面阻碍。目前海外充电桩主流认证包括 CE 认证(欧洲)和 UL 认证(美国),认证周期较长,费用较高。公司的交流桩产品是最早通 过 UL 认证的国内充电桩产品之一,率先破除准入壁垒。欧洲充电运营商以大型石化企业 和各国电网企业为主,企业文化相对封闭,国内企业进行客户开拓的难度很大。公司通过亚马逊等电商渠道拓展海外市场,直接面向终端用户,有效规避了客户市场开拓困难的问 题,实现海外市场从 0 到 1 突破。借助电商渠道形成的品牌口碑,随着公司持续加大布局, 有望在维持 C 端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逐步开拓 B 端市场,海外放量可期。

增发扩产,拥抱行业高景气。2023 年 6 月,公司公告定增注册稿,募集资金 2.5 亿 元,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扩产和补充流动资金。根据定增说明书,新能源电动汽车扩产 项目预计投入资金约 3.04 亿元(其中募集资金 1.75 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形成直流充电 桩 1.2 万台/年、交流充电桩 40 万台/年的产能,预计对应年度产值 8.3 亿元,设计产能有 望达到 10 亿元,项目 IRR 达到 20.52%,处于同业领先水平,有望成为公司未来的重要 业绩增长点之一。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标签: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