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三市民获评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达人” 世界今头条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达人”名单。经各地推选、专家评议,全国共100人上榜。其中来自深圳的分类讲师黄稳、公益志愿者许楷楠、热心市民闫孟梅荣获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达人”称号。
(相关资料图)
垃圾分类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清朗整洁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凝结在黄稳、许楷楠、闫孟梅以及你我的点滴努力中。她们的故事,让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新时尚。
从回收牛奶盒开始 带学生一起做垃圾分类
“牛奶盒回收过后,可以变成再生纸、作业本!”在罗湖上学的小学生李子涵说,每天中午学校老师都会带着学生洗牛奶盒,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垃圾分类讲师黄稳的一次思考——垃圾分类是否可以让学生文明素质得到提升?
黄稳是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一场环保讲座上,关于生态环境和环保知识的讲解让她备受震撼。黄稳决定系统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带着学生一起做垃圾分类,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提高学生文明素质。
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发加入黄稳捡拾垃圾的队伍,垃圾分类成为校园风景线。这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支持,被列为校园文化创建的重要内容。“后来我发现学校垃圾桶最多的废弃物是牛奶盒。牛奶盒也是可回收物,但无人知晓。”这一发现让黄稳看到垃圾分类更多可能。让学生回收牛奶盒,不仅是环保行为,更是一次生动教育实践。
▲黄稳(后排白衣者)带领学生回收牛奶盒。
“每当我感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会有学生和我说,‘老师,我这几天收集了很多牛奶盒,我们什么时候拿去回收?’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黄稳的带领下,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创设了全国首家校园“环保银行”,回收牛奶盒数据将存入“银行”。“现在他们还会把家里可回收物拿到学校,带动家庭也参与进来。”截至目前,深圳“环保银行”共有2060个支行,31万余个注册账户。
牛奶盒回收、“环保银行”等环保教育模式“火”了。2021年,深圳以牛奶盒清洗、回收为抓手,将校园牛奶盒资源回收教育纳入垃圾分类蒲公英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带动各小学、幼儿园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截至目前,全市有近2000所中小学参与其中。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她带出百人志愿讲师队伍
深圳是“志愿者之城”,垃圾分类事业同样有着志愿者书写的生动注脚。许楷楠便是其中一位。
2002年,许楷楠开始接触公益事业。当一名志愿者,对她而言是件快乐的事。2008年,已有多年志愿者经验的许楷楠注意到所住地区存在环境卫生问题,居民也开始对垃圾处理产生抱怨。“大家在物业群里骂保洁员、骂保安,没有人说应该从自身做起。这让我觉得很奇怪。垃圾都是因为我们而产生,不能只对他人有要求,而自身没有作为。”
她的志愿之魂开始“燃烧”,决定为周围环境做点什么。最初,许楷楠的想法很简单,发动一些志愿者朋友在社区捡垃圾。慢慢地有当地街道工作人员找上许楷楠,希望她能够到周边学校讲授环保知识。许楷楠说,她推动组建了社区志愿服务队,走到社区、学校宣讲环保知识,开展资源回收活动。2017年9月,许楷楠联合相关机构和环保人士成立龙华区零废弃促进会,并担任首届会长。
一路走来的艰辛,在许楷楠眼里满是意义。她说:“做志愿服务都是为公众服务。看到社会因为我们所做的微小事情变得更加美好,我就会觉得开心。遇到困难我也不会抱怨。”
▲许楷楠(右)进行垃圾分类宣传。
2018年,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启动“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龙华区零废弃促进会作为承办方,协助启动“蒲公英计划”志愿讲师培训。在许楷楠的努力下,深圳市级蒲公英志愿讲师已经有近500名,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举办8000余场。朵朵蒲公英正飞向无数个地方,播下垃圾分类科普教育的种子。
自学知识自编公益小故事 垃圾分类成邻里生活习惯
“我要让蒲公英的种子撒进我们小区,再飘到社区、街道。”市民闫孟梅说。获得“全国垃圾分类达人”,在已经66岁的市民闫孟梅看来,这是她人生新的起点。
2014年从东北老家来到深圳的退休干部闫孟梅,最初连垃圾分类的概念都不了解。“我刚来深圳不久,社区党委就任命我为东海小区党支部书记,还要我做垃圾分类宣传和推广工作。”接下重任的闫孟梅没有退缩。不了解垃圾分类,她就在网上查资料,自学知识。为了让小朋友也学会垃圾分类,她还自编小故事,说给自家孙子听。等孩子听懂了,她才对外宣导。
凭着不断学习的劲儿,闫孟梅打破了进入垃圾分类领域的壁垒。她参加蒲公英讲师团培训,系统学习分类知识,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她自筹活动经费、自编课件,号召居民每周在小区内策划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社区居民不仅喜欢参加活动,后来还变成了活动的策划者。
2019年,深圳实行社区楼层撤桶,闫孟梅开始了更为忙碌的时光。她白天是蒲公英讲师为大家授课,晚上是垃圾分类督导员。刚开始,居民存在不配合的情况。“明明楼下有垃圾集中投放点,他们却放在楼道里。我们就会挨家挨户的去敲门做宣导工作。”闫孟梅记得那时候,她每天9时开始志愿服务,到23时才结束。她的嗓子变得嘶哑,但居民都认识了小区的“闫阿姨”,也愿意配合。
如今,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很高,垃圾分类成了生活习惯。
▲闫孟梅(后排白衣者)为小朋友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深圳晚报 记者:涂世琳
审读:喻方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