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鼓励“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 而非“修复” 世界简讯

2023-05-11 06:09:14 来源:中国小康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关于《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草案)》的公告,公开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以便进一步研究修改,再提请以后的常委会会议审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组(绿会BCON工作组)积极响应号召,经组织认真研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建议将《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草案)》里所有的“修复”改为“恢复”,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之所以强调应为“恢复”而不是“修复”,意味着:不是人为的大规模地干预,而是以最小的人为干预来推动自然的恢复。在中文的语境中,“修复”的主体是人类,是一种人为作用,并且“修复”的思想和主张常常站在了生态文明的对立面,以生物多样性破坏为代价。而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无论是生态系统还是野生动物栖息地,其生态治理都应是基于自然的恢复而非人为的“修复”。能让其自然恢复就别再采取人工措施进行修复,况且人工修复往往会因为某种自然因素而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恢复成效。

2. 针对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可能对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产生影响的,规划资源部门应当就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征求市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的意见。绿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组建议后面加上:以及公众和社会组织的意见,以保障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能够争取最大的保护。

3. 建议在 第二章 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 这个章节最后增加一条:积极开展“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

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Our Neighborhood,简称BCON),这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思想,由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博士于2021年提出,旨在推动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兼顾保护和发展,协同可持续生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是在深山、自然原野、自然保护区中进行,这种画地式的保护方式固然十分重要,但努力远远不足以扭转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全球趋势。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创新的思路。由于人类生活范围的扩张,研究如何在人口聚集区有效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简言之,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倡导积极开展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即广泛鼓励和动员当地社区和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中来,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而助力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筑。

标签:

最新内容